放弃深圳副市长,马明哲背后的平安帝国 1984年1月26日,80岁高龄的邓小平专程来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 在七楼的会议室,邓小平一边仔细看着工业区的全景模型,一边听着蛇口管委会负责人袁庚汇报工作。 当67岁的袁庚试探着说蛇口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笑着说:“我们在进来的路上就看到了。” 看到邓小平夹着烟并未言语,袁庚有些惴惴不安。 他曾经在不同场合提出过这句话,但饱受非议,经常被批判。 袁庚深知中央领导不会轻易表态,因此故意自言自语道:“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 袁庚的这番小聪明当即惹得邓小平笑了起来,他悬着的心这才稍稍放下。 在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试验地蛇口,戎马半生、打过仗也搞过情报的袁庚注定要挥洒下最后的精力。 也是在这一年,29岁的马明哲正在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忙碌着。 这位瘦瘦高高的年轻人刚接手工业区的社保工作,浑身干劲。 因为会开车,他当时还兼任人事处的司机一职,并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猜想。 敢在邓小平面前耍小聪明的袁庚在整个蛇口特区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这位曾被康生亲自批捕关押五年的老情报工作者,来到深圳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不了再把我关回秦城去”。 特区的很多年轻人既崇拜这位老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也很惧怕他的威严。 袁庚和马明哲本无交集,两人一位是特区的规划者和操盘手,一位只是招商局下属社保公司的办事员。 但偶然的一次会议,让袁庚认识了麾下这位毫不起眼的“小兵”。 1985年,已升任社保公司副经理的马明哲作为代表参加蛇口工业区的会议,在一片纷纷附和的祥和中,年纪轻轻的马明哲却中气十足地抛出了不少问题和想法。 此时的蛇口,诸多外企的职工都有保险需求,但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不能进入中国,另一方面国企保险公司因制度和条款问题也不被外企接受。 看到这个空白,马明哲想要设立一个第三方的保险基金来作为保障。 想法虽然不错,但缺少社会捶打的马明哲,说话尖锐,咄咄逼人,惹得主持会议的袁庚很是不快,当场批评了他几句。 出生在广东,身上却有着东北基因的马明哲很不服气,争辩袁庚自己也曾说过,会议就是要讨论和解决问题,总是不疼不痒地说几句空话,那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会场一片寂静,袁庚也有些懵住,他没想到这位年轻人竟然敢如此顶撞他,会议最后不欢而散。 会后,不少人替马明哲担心,觉得这小子不识趣,竟然公然让领导下不来台,这辈子算完了。 马明哲事后也有些不安,心里嘀咕:大不了再回湛江算了。 但历史的大潮下,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马明哲也不是一般人物。 出生于1955年的马明哲祖籍吉林蛟河,父亲曾是四野的干部,后来南下到广东省公安厅工作,曾担任湛江地区公安局负责人。 马明哲的外公曾是潮汕有名的侨领,母亲是南洋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出身名门。 中学毕业后,马明哲进入湛江市八甲水电厂当工人,随后进入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当通讯员。 1983年,家里的一位前辈告诉他,与其在封闭的粤西混一辈子,倒不如趁着年纪轻出去闯一闯,改革开放的前沿才是年轻人的天下。 28岁的马明哲动心了,在家里的助推下,他被调动到蛇口,从普通办事员开始做起。 就在马明哲躲在宿舍对自己的冒失举动忐忑不安时,袁庚却把这事记在了心里。 他专门咨询了一些专业人士,得到的回复是:按照马明哲的建议,好事是好事,可在政策上属于“非法集资”。 袁庚听后直接找到马明哲详谈,然后大手一挥:既然是好事,你就先去学学吧。 就这样,小马同志在袁庚的呵护下,捧起金融保险类书籍硬着头皮整整啃了一年。 在吃透全部政策后,马明哲先是拜访了袁庚,请他出面写了一封推荐信,接着独闯京城申请金融牌照。 为了顺利拿下,马明哲精心准备了一大摞的资料递交上去,可两年的时间里,每次都无功而返,申请次次被打回。 开玩笑,金融保险都是由国家管辖,你一个小小的蛇口工业区凑啥热闹? 不过,屡遭挫折的马明哲并没有灰心,回去整理资料,反复修改继续跑部委申请。 1988年4月,33岁的马明哲在三年的努力之后,终于跑下平安的“准生证”,平安保险在蛇口正式成立。 此时的国内市场,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新成立的平安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无数创业者已经喷涌而出,准备好挺立潮头。 在这一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了富士康,而蛇口则刚刚诞生了一家名为华为的公司。 虽说平安诞生时带着“红帽子”,可整个公司资产就三台电脑,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最原始的铅字打印机,算上马明哲一共只有13个人,租借在工业区招商路北六栋一间不起眼的小门面里。 现在财大气粗的平安在创业初期是出奇的穷,一切开支能省就省。 在深圳的办事处,向当地工行借了一张办公桌和一部电话就开张了,宿舍不够,员工就睡在办公室里。 不过,平安保险很快就迎来了转机。 1988年4月,成立不久的平安拿到了第一笔订单,客户是蛇口工业区房地产公司,投保总额3072.1万元人民币,保费收入43998元,这是“娘家人”送的一份厚礼。 要知道,平安保险是国资控股,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既有爹又有娘。 为了养活这个孩子,工行专门将自己贷款企业的保险业务介绍给平安,招商局也够意思,硬是从不多的编制中挤出名额专门给平安员工解决户口问题。 成立的第一年,平安保险年营收418万元,利润达到190万。 马明哲很清楚,袁庚对他寄予厚望。 由于要和外资打交道,马明哲开始苦学英语,将《新概念英语》里近万个单词做成一张张小卡片,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背,甚至于,哪个单词在《新概念英语》第几页第几行,他都可以脱口而出。 1989年,随着平安保险业务的逐渐稳定,马明哲有了新目标:“立足深圳,辐射全国”。 不过,一直冷眼旁观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翻了个白眼,根本没把平安当回事。 此时的中国保险市场,是个绝对“垄断性市场”,一般都有专门的单位工会组织和国有保险公司对口包办,平安根本插不进去。 虽然牛皮吹出来了,但苦想的马明哲怎么也找不到一个突破口。 不过,马明哲还是等到了机会。 这一年,34岁的马明哲恰好在纽约保险学院进修,上课的时候听到老师讲“华人圈内忌讳谈生死,寿险一直不受欢迎。” 这让他眼前一亮,不欢迎不等于不能做,寿险有着广阔的市场,平安的突破口就它了! 1992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同意其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以及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 此时的平安,真正成为一家全国性保险公司。 但还没等马明哲乐完,他就听到上海的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已经引入寿险项目,坐不住的他有些着急,看好的项目不能让人截胡啊! 琢磨半天,还有些不放心的马明哲,亲自带队到台湾考察,那里繁荣的寿险业务让他颇有感慨,直觉自己这条路选对了。 回来之后,马明哲马不停蹄地跑到上海友邦保险公司希望取取经,对方毫不犹豫地以“公司机密”拒绝了他。 不死心的他接着跑到日本和香港各大寿险公司,无一例外吃了闭门羹。 人家也不傻,许多业务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摸着石头过河”闯出来的,你一个竞争者就这样闯进门打算“白嫖”么? 一顿折腾下来,马明哲也累了:“过桥”是靠不住了,还是自己“搭桥”吧。 平安内部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悄悄筹备着自己的寿险业务。 不过,就在马明哲忙着拓展新业务时,新的危机开始出现。 虽然平安一穷二白创立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个“烫手山芋”,可等到平安风生水起时,有人按捺不住,惦记上了马明哲的位置。 1992年,意识到危机的马明哲,悄悄成立了由平安员工集体持股注册的公司“新豪时”,使平安股权逐步分散化,成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取名新豪时,是因为“豪时”正是“马”的英文horse的发音。 这个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公司实际上正是马明哲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这一举动自然引起无数质疑和非议,各种针对马明哲的小报告满天飞,搞得小马同志很被动。 但也是在这一年,75岁的袁庚在退休后辞去了所有社会职务,唯独就任平安的名誉董事长,他公开表示:“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要支持像马明哲这样的有理想、有追求、敢想敢做的年轻人,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干事业的环境。” 老爷子以实际行动站在了马明哲这边,彻底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实际上,袁庚在退休前竭力完成了招商局下属三家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其中就有平安。 因此这层缘故,不少人纷纷传言马明哲是袁庚的司机,更是他的“马仔”,今天的一切都是拜袁老所赐。 这些议论一直传到平安内部,马明哲知道后,嘿嘿一笑地表示:袁庚在蛇口是神呐,我哪里有荣幸给他开车。 不过,深感知遇之恩的马明哲一直对袁庚恭敬有加,每年都会去府上汇报工作,直至老人家逝世。 1993年,平安的寿险业务终于获批,成立了深圳平安人寿保险公司。 自此,平安正式向个人寿险市场进军,开始一路高歌猛进。 作为平安的掌舵人,非常明白资本力量的马明哲也早早筹备着,和美国摩根投资及高盛保持着密切联系。 一年之后,美国摩根和高盛以超过每股净资产6倍的价格拿下平安13.7%的股份,拉开了平安资本国际化的序幕,这也开创了中国金融业引进外资的最早模式。 此时,正值平安董事长换届改选,马明哲在保险行业各种 “过火”的举动使得上级对他当选董事长意见不一,特别是一些国有金融系统的高层意见非常大。 不过,在上级各方面的权衡下,39岁的马明哲还是顺利当选平安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一职,将平安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度过危机的马明哲看到股份分割过多的风险之后,接着引入江南实业作为大股东,一番倒腾后,占股超过20%的马明哲才彻底坐稳了平安董事长的位置。 不能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初期,不少神通广大的商人通过置换股权,要么摇身一变成为某个新公司的法人,要么通过抛售股票一夜暴富,留给企业的往往是一地鸡毛。 但马明哲的这一顿操作,保住了辛苦创下的平安公司,巩固了执掌平安长达32年的职业生涯,更将平安从一家小公司带到了市值万亿的巨型企业行列。 事实上,这一年的马明哲还有一个选择:去当深圳的副市长。 1994年,深圳打算配备一位懂金融和管理的副市长,业绩能力出众的马明哲成为众人推捧的候选人。 面对大好的仕途前景,39岁的马明哲也有些犹豫,他特意去请教袁庚,得到答复是:“小马啊,你的性格还是更适合做企业。” 马明哲最终选择留在了平安。 没去当副市长,但竞争陡然激烈的保险市场也丝毫不轻松。 随着《保险法》的颁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设为中保人寿、中保财产险,即今天的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刚脱胎于交通银行保险部的太平洋保险也加入到市场竞争行列,一时间硝烟四起。 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个个财大气粗,平安不仅体量最小,而且只有深圳和海南两个分公司,势单力薄。 1997年,在引入跨国资本壮大自身的同时,平安开始全方位改革,并首次提出综合金融的设想。 简单来讲,马明哲希望以平安保险为依托,涉足证券、期货、保险、基金等多个领域,将平安打造成一家金融类全牌照企业。 想法虽然不错,但此时的中国金融业正进入到分业改革阶段,监管部门对平安的快速扩张感到不安,明令其没有完成分业前,不审批新的产品和分支机构。 由于此禁令的实施,平安长达八年不敢踏雷池一步。 不过,马明哲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持续不断地到处找部门沟通,打报告申请。 这也惹了不少麻烦。 在某次行业监管部门的会议上,当主持会议的领导不点名批评某些保险企业“不务正业”时,会场上的数百人齐刷刷地看向了他。 马明哲面无表情,他的计策是先拖,只要红头文件没有明确不能做的,咱就先干着;然后找领导恳谈,为了能见面汇报,他能站在街道上一等就是十多个小时。 平安董事会内部也意见不一,觉得堂堂董事长为了说几句话居然被人白白晾了半天,不值得,还不如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保险业务就好。 马明哲则严肃地说道:“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由于他的坚持,到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中信、光大、平安三家公司作为综合金融控股的试点。 苦熬多年的马明哲终于等到这一天,中国平安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为一体,成为屈指可数的全牌照企业之一。 在这股风潮下,综合金融服务已经成为诸多企业的共识,纷纷上马运作,早有预言的马明哲也被业内戏称为“马铁嘴”。 不过,马明哲也不是一个固执的人。 1998年,一位美国记者来到平安总部采访,无意间看到大厦两侧树立着孔子和牛顿的塑像,便开玩笑地告诉马明哲:应该把牛顿换成更能代表现代文明的爱因斯坦。 不久,平安的员工惊讶地发现,那尊牛顿的塑像果然换成了爱因斯坦。 塑像好换,人才难挖,金融行业的顶尖人才更是一将难求。 马明哲的方法也很简单,经常到某些高管楼下的咖啡店坐着,等人家有时间就拉过来喝杯咖啡。 2003年非典期间,马明哲想挖素有亚洲保险教父之称的梁家驹,在港岛香格里拉咖啡馆会面时,相谈甚欢的两人居然都没有戴口罩,吓得服务员只能隔着老远通过推车把咖啡送过去。 不过,许多业内的人都非常愿意和马董喝杯咖啡。 因为一杯咖啡下去,一夜之间的薪酬可能就涨到成百上千万。 从90年代聘请安达信合伙人汤美娟担任首席财务官,为此支付高达900万港币的年薪加期权股票,到后来花费千万聘请投资执行官陈德贤等人,马明哲从来只有大手笔。 不过,他也很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为平安带来的收益足够平安为他们发500年工资。” 这样一来,许多人对马老板自己也拿数千万的高薪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打工的都能拿这么多,老板怎么能拿的比员工还少呢? 高薪聘请高管,马明哲也没忘记数万名员工。 在90年代,平安就开始推行员工合股基金持股模式,马明哲将基金的股份分给了近2万名员工。 2004年,平安登陆港交所,当年持股达14%的平安员工在上市时催生了一大批千万富翁,其他数万名员工获得了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收益。 虽然不少人对平安上市时股权结构中的诸多神秘力量心生疑窦,可这并不影响平安顺利融到143亿港元,成为当年亚洲最大的IPO案例。 49岁的马明哲作为平安的实际控股人,已是身价超百亿的超级富豪。 能将企业做到千亿,马明哲绝对是人精。 在平安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倦鸟归巢”,只要是平安出去的高管,不管创业还是跳槽,都欢迎重新回归平安,不计前嫌。 即便是自己单飞另起炉灶,马明哲也是好合好散,绝不为难人。 后来占据了中国保险行业半壁江山的新华人寿总裁孙兵、泰康人寿总裁刘经纶、太平人寿总经理何志光等均是从平安出去的高管,马明哲的平安堪称中国保险业的“黄埔军校” 。 2006年,随着平安先后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商行,改组成立了平安银行,融合了保险、银行、投资的平安集团越做越大,势不可挡。 一年之后,平安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即创下有史以来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市值突破6000亿,跨入了世界500强行列。 但就在平安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马明哲却因为自己的“高薪”翻了车。 2008年,由于平安提出的巨额融资方案影响到A股,损失不少的股民们的怒火忽然被人引到了马明哲6600万的天价年薪上,“高管吃肉,股民割肉”的说法沸沸扬扬。 53岁的马明哲觉得有些冤枉,自己年薪的8成来自平安的期权,工资占比还不到7%,这可是自己多年劳心劳力干出来的。 股民们纷纷捂住耳朵表示“不听”,反正你的天价年薪就是我们股市里的血汗钱,你得还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是在这一年,平安以近22亿欧元入股的比利时富通集团的项目暴雷。一时间,股民的不满迅速积涌,各种口诛笔伐将马明哲推到风口浪尖,晚上必须吃三片安眠药才能入睡。 最终,这件事以马明哲对外宣称自己实行“零年薪”,对内承认投资严重失误才消停下来。 在金融版图逐渐成型后,马明哲开始向互联网进军。 2008年,平安在马明哲的布局下涉足互联网产业,探索“金融+科技”转型,从IBM、麻省理工等机构招纳了近3000名科学家。 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平安先后成立了陆金服、平安壹钱包、平安好医生等依托互联网金融背景的金融公司。 根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中国平安在过去十年已经投入了600亿用于科研,集团有超过2万名科研人员,40万员工中有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经历的占到一半。 2019年,中国平安涵盖金融领域全牌照,成为了一艘近乎无人可及项背的金融巨轮,营收超1万亿,资产总额超8万亿,在世界500强企业名列第29名。 此时的马明哲,真正身家无人说清,而身后的资本故事也越发神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安就是马明哲,马明哲就是平安。 从蛇口的一名普通办事员,到万亿企业的掌门人,这条路,马明哲整整走了30年。 就在两年前,在送别仙逝的恩师袁庚时,马明哲在悼词中说道:“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来就能走多远”。 平安能走多远? 在中国平安30周年的庆典上,马明哲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期望平安创立100年时,那时的CEO能说起,我们当年那位CEO马明哲,那家伙干得还不错。” 2020年7月,65岁的马明哲卸任CEO ,继续保留董事长一职,渐远于江湖。 从寂寂无名到富甲天下,马明哲这一路足够低调,也足够神秘。 有时候,全身而退便是最好的结局。 相忘于江湖便能永存于江湖。 (责任编辑:ysb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