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问题,很多人的注意力只关注冲突点,却忽略了终局的胜利,并以“前识”作为行动指南盲目下定论,最终得到错误答案。其实更多时候,应该学会在“原地踏步”与“向前摸索”的中间找到“第三选择”,通过超常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尝试改变,才能高质量解决问题。
原主题为《总有属于自己的"第三种选择"》
不久前研究人工智能公司,发现它们的经营和业绩特别令人感到焦虑。
AI企业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非常具体的产品,同时视野不够开阔,只能在既不够务实,也不够务虚的中间地带讲故事。通过并不明确的所谓“能力”变现,最终推出一些“过渡乙方化”的产品——企业向投资者证明未来发展潜力,不断推出新产品,然而产品之间缺少连续性和积累性。尤其在上市后,陷入“各种产品都开发、各种业务都推进”的困境。
“成事”的根源:从超级被动向超级主动切换
过去有一本书名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位在麦肯锡工作十年的张先生认为,“卓有成效”不准确,应该翻译为“成事”,改成“总能成事的经营者”。
“成事”的特点,是要将事情顺利启动并获得最终结果。如果具体到创新,就是要具备以成事为目的的“超级主动性”。所谓超级主动性,必须走出认知误区,因为很多时候,人们自认为主动,实则相当被动,其中可分为畏缩-应变-控变三个境界:
畏缩是超级被动状态,应变是面对冲突时表现出愤怒与惰性的一面,控变处于超级主动状态。听起来有些务虚,其实相当实在。在怕事与成事之间,可操作空间非常充裕。
可以类比一则民间故事:由于徐达对建立大明王朝功勋卓著,潜在威胁朱家后代继承大统,朱元璋计划清除这位功臣,并召见与之对弈。是赢是输,当时徐达面临两难选择——如果“故意”输给朱元璋,就是欺君;如果“主动”赢了,就是罔上。
对弈之始,徐达节节败退,不过最终还是胜利一方,让朱元璋动了杀机。对此,徐达表示,他在棋盘布局,用棋子摆出了“萬歲”二字。如此表现,正是超级的勤奋,需要绝顶智慧与主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转换。故事听起来很像“鸡汤”,其实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道理同样如此。
功能机时代,人们僵化地认为,手机应该由屏幕和键盘构成,开发智能手机时形成思维定式:如果屏幕放大,键盘尺寸必须缩小,很难与全键配套;缩小键盘尺寸,又会侵占屏幕空间,矛盾难以调和。诺基亚曾设计众多方案,折叠、推拉、翻盖等,将手机分为屏幕和键盘两部分,最终没有成功。直到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iPhone,屏幕既是屏幕,又是键盘,被市场广泛认可。
如今智能手机又在面对如此困境:厂商发布折叠手机,普遍存在厚重贵短特点——手机重量已经很大,经过折叠产品厚度增加,产品价格普遍高企,续航时间不够持久。目前,厂商在努力消除四大短板,一部分厂商已经推出相对低价好用的产品,逐步接近终点。
过去麦当劳在美国经营快餐店缺少附加值,产品提价销量立刻减少。管理层认为,单纯依靠食品销售很难盈利,于是提出“麦当劳模式”——廉价食品难以盈利,却能引导其他店铺产生聚集,最终抬高地价和租金,麦当劳迅速布局,靠“地”赚钱,成为隐形房地产开发商。
电影院情况类似。不同院线播放相同的电影,没有任何差异化,提价马上影响上座率。于是经营方建立专属销售渠道,不允许外带冰淇淋和爆米花,只能购买专属提供的商品。
还有“刀片模式”和“打印机模式”,剃须刀和打印机很难赚到钱,可是销售刀片和打印耗材,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当今,产品开发与商业模式创新都会遇到类似情况,作家史蒂芬·柯维分析现象并将其总结为“第三选择”。总结高能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前三项为操之在我、以始为终、合作双赢。从做事(Make Thing)到促成事(Make Thing Happen),将胜利挪移到终局,而非在冲突点取胜。
建立第三选择:从扭曲和破局向融合进化
曾有一本书将人类定义为“逃离的物种”:人类离开树林逃到非洲大草原,再逃离到欧亚大陆。逃离不是简单的逃跑,而是寻找新的选择,在逃离与迎头抗击两种状态之间,建立3B原则——扭曲(Bending)、破局(Breaking)、融合(Blending)。
扭曲是指改变眼下的目标和手段,随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寻求破局,最后到达第三阶段的逐步融合。整个过程中,忍让不是“委屈”,而是“委曲”,从来没有长且直的河流,都是走势蜿蜒,万折而必东。
自然界遵循“第三选择”,主要存在于三个立场中:首先是意向立场,是人们面对事物时建立的第一反应。以入住酒店为例,普通人会根据档位评判服务是否达标,这是很多人的自然反应。其次是物理立场,是客观存在的场景。以天气为例,遇到阴雨天,人们会有抱怨却不会为此争论。
当意向立场切换为物理立场,个人状态会完全改变。空调坏了,人们会心生抱怨;地震摧毁房间,人们反而平静,底层原因正是立场的转换。最近人们抱怨很多,应该学会如何从意向立场向物理立场切换。
可是只有切换是不够的,不能被动接受被环境摆布,应该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在承认意向立场和物理立场的前提下,主动改变进入第三种立场——设计立场。
现实世界中,很多事物都是在设计立场中出现。很多让人体验糟糕的产品,在“想舒服”意愿的驱使下,在设计立场中实现创新。以蝙蝠为例,它不具备鸟类的视力,黑暗降临时更难以捕捉飞虫。物种进化规律让它放弃视觉捕捉猎物,通过超声波和听觉感知外界,能在0.1秒内捕猎,这正是一种设计立场。
还有蛇类,祖先本是蜥蜴。可是蜥蜴有脚,蛇无法像蜥蜴一样获取资源,通常被称为“残体动物”——什么都没有,而且能力还有明显压缩。可是现实世界中,蛇的物种是成立的。
企业可否学习蝙蝠和蛇,像它们一样进化,不再抱怨天黑,还能激活新的能力。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名人善于转换,分别是老子和孙子,相关学说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管理学领域:
《老子·第三十六章》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在意向立场中进行设计;
《孙子兵法·计篇》有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是指眼前的呈现,并非其真实的模样,一切皆经过设计。
“第一阶原理”指引:探索从“道”到“導”的正确路径
我曾接触一家公司,创始人热爱摄影与无人机,曾以摄影记者身份在澳大利亚沙漠连续拍摄数月。由于重度使用无人机,他设想成立无人机公司,并联合多位技术人员共同创业。可是回国时候发现,国内已有一家巨人级企业大疆。融资还是就此放弃,很多人只想到二选一,他却找到第三选择——智慧农业。
在著名的“龙虾之乡”,无人机可以派上用场:龙虾习惯聚集在水下深处,站在岸边无法看清方位及数量,导致播撒饲料困难重重,广撒网式投喂造成饲料浪费与龙虾饿死的情况同时存在;通过将无人机与图像识别技术结合,农民就能精准了解龙虾聚集方位,科学分配饲料投喂。
此外,棉花采摘也是理想的应用场景:棉花分批次栽种与收成,这要求农民要不断巡视确定生长进度,费时费工且不够准确;为确保棉花集中成熟,农民需要集中喷洒催熟药物,最终统一收割,可是同样难以实现。无人机的出现,可以应对这些痛点需求。
源于场景洞察,这家公司通过第三选择得到一个生态位,其他企业无法实现替代。丘吉尔称彼时为“开始的结束”,可是这不是让人们搁置判断。
不能以“前识”作为行动指南,盲目为中国经济走势,某个行业发展下定论。即使同一个领域、同一个地区的两家企业,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寻找判断依据,可以生产一个勉强可用、基本可行的产品后与市场对话,不为赚钱,只为赚认知。
将全新认知融入新产品快速迭代,每次迭代都是获取正确判断的依据。别人在开端就做判断时,你已经经过五轮认知更新,对行业的理解才深入。
类似于从“道”到“導”的“第一阶原理”:脚下的道路如同河流,不断前行会“導”向新的方位;从第一个台阶不断向上,会将行人继续“導”向前方。企业组织开发产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总结成功的方法论,都是如此过程。
回想《小马过河》的故事:面对前进路上的河流,水牛认为它很浅,可以过去;松鼠认为它很深,十分危险。每当出现一种观点,一定要关注谁在发声——水牛身体庞大、水性极佳;松鼠个头很小,栖息树上,二者本质不同。人们要学会将意见转化为事实,像小马过河一样主动尝试,服从第一阶原理的指引。
不管开发产品还是经营企业,都要在“摸索”与“淹死”之间找到第三选择,它不是逃避、折中和委屈,而是超常的主动性和创造性。